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186家美国银行有“垮掉”风险?“看不见的手”为何失灵?




据《今日美国报》当地时间5月4日报道,一份研究美国银行系统脆弱性的报告指出,美国不少银行和硅谷银行一样持有大量未受保存款。当前经济环境下,如有半数储户决定提取其未受保存款,据估算全美将有186家银行可能因遭遇挤兑而资不抵债,像硅谷银行那样“垮掉”。




面临挤兑风险

为美国商业银行存款提供保险的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规定,每家银行同一类别下的同名账户存款保险额度最高为25万美元,超出这个额度的部分即为未受保存款。一旦银行倒闭,储户的未受保存款可能会损失,因此当发现银行资产贬值等风险苗头时,储户就可能提取存款,从而引发挤兑。


这份报告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4名经济学学者撰写,3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发布,旨在分析利率持续上调对美国银行资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加息,美国银行系统“持有至到期”的债券资产投资组合市值比账面价值低2.2万亿美元。所有银行资产平均贬值10%,情况最严重的5%银行资产平均贬值20%。


报告称,资产贬值显著增加美国银行遭未受保存款储户挤兑的风险。银行资产贬值后能否存活,取决于市场预期有多少该银行的未受保存款储户决意提款。


这项研究评估美国银行系统的整体资产状况后判断,只要有半数未受保存款的储户决定提走这些存款,就有合计资产约3000亿美元的186家美国银行面临资产减值风险,意味着这些银行剩余资产按市值计价,已不足以偿还其全部已受保存款。


报告指出:“因此,我们的计算显示,如果政府不干预或重新注资,这些银行无疑面临挤兑风险。”


危机会如何演化?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在给股东的年度信中表示,由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其影响会持续数年之久。虽然美国银行系统是强大和健全的,但最近围绕金融系统的动荡,是经济走向衰退的“另一根稻草”。虽然银行业危机并不一定会导致经济衰退,但它无疑增加了危机发生的风险。


美国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比尔·阿克曼则直言:“银行业是一场信心游戏。按照这种速度,没有一家区域性银行能在坏消息或坏数据中幸存下来。随着股价不可避免地暴跌,存款不断被提取,下一家脆弱的银行也开始摇摇欲坠。”


“美国银行业危机证实了我们在此前前景展望中的不祥预感,也因此需作出风险平衡调整。”保德信固定收益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兼全球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达利普·辛格(Daleep Singh)说。


在他看来,相比其他行业,银行业都更能放大经济周期的影响,银行业的脆弱性或导致今年GDP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也限制了政策制定者集中抗击通胀的能力,尤其是考虑到银行业当下面临的挑战已远不止流动性。


达利普·辛格指出,在美国,由于银行贷款减少,且市场情绪遭受打击,银行业危机将对经济造成直接而持久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无保险储户从地区性银行转向大型银行。地区性银行继而失去低成本存款资金后,放贷倾向将降低,这又将最直接地威胁到小型企业和商业房地产等行业,因为在这些行业中,小型贷款机构不成比例地负担了大量的信贷。


他进一步称,在当前情况下,在管理宏观经济与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之间保持平衡的战略预计将受到考验,而现有的流动性注入工具可能不足以保护业务模式有缺陷的银行免受进一步挤兑


“看不见的手”为何失灵?

认清一个趋势: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当前,银行业的管理体系依旧延续着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而其业务范畴和运营模式已然是数字经济驱动下的生产力,可以说,当前的商业银行,正承受着生产关系拖生产力后腿的力不从心感。


这种“力不从心”,一方面体现在银行业监管体系韧性不足,风险预案失灵。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针对银行业的监管规则汗牛充栋,不可谓不细,而当几乎是经验总结的监管规则越细,对“黑天鹅”和新问题的指导性就越差。


另一方面体现在传统银行治理模式尚未形成适配新技术、面对新环境的应急机制。上述银行危机中,银行遭遇挤兑的速度之快,让不少媒体用“闪崩”一词来形容。数字渠道上的挤兑速度远远超出传统挤兑,同时,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性与社交媒体病毒式、爆炸式传播相叠加,使得银行危机从连锁反应的多米诺式倒塌,变成自由落体式的轰然崩溃。可见,如何形成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避免“脑子跟不上步子”的迟钝,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面对一个事实:“强者恒强”是无奈,更是风险。


无论是之前的瑞银收购瑞信,还是如今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银行危机的处理路径都是政府牵线搭桥,让更有实力的商业银行收购危机银行的业务,但是,这种混合型接管的利益一致和激励相融很难达成。


面对银行业危机,监管者的主要诉求是尽快阻隔风险外溢,防范系统性风险,而接盘者的接盘动力则来自利益驱动,因此,必然要经过一番挑肥拣瘦与讨价还价。在这个过程中,接盘者们要获得有足够吸引力的收购价格,而监管者手中的筹码则不多,甚至要拿出存款保险共担风险。


在美国正经历的这场中小银行危机中,“强者恒强”的现象既是危机之下的无奈,也隐藏着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而带来的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看透一个本质: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作为美国两大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与美联储近期都发布调查报告,试图解释银行危机的原因。


除了银行自身管理不善,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立法上放松对中小银行监管、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银行资产规模膨胀过快而积累风险、监管机构核查人手不足等。


其实,上述银行危机中,美国的银行监管机构一直受到舆论责问。美联储相关机构幕后操纵的公正性遭到舆论质疑,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处理危机时,其左支右绌、挖肉补疮的行径,同样暴露其畏怯的一面。


一直以来,美国常以“自由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对他国经济行为说三道四,然而,从一系列的银行危机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看不见的手”和西方监管机构所谓的“独立性”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选择性适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是其冠冕堂皇搞“双标”的一个说辞。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国是直通车、中国新闻网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往期精彩回顾聚焦 | “去美元化”加速!全球多国宣布→
关注 | 强化巨头监管!欧盟点名19家超大平台:TikTok、阿里速卖通在列
最新 | 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第七次会议将举办
分享 | 三部门出台新规!促进这一行业公平竞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